近日,合肥市打造一刻钟生活便利圈的六项做法成为全国推广的“样板”。这是我国实施《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又一新进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场以“15分钟步行半径”为刻度、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民生工程,正从试点探索迈向全域覆盖。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已累计建设4321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近1.07亿人。这场以社区为单元的“微更新”,为市民“急难愁盼”提供便捷易享的“解决方案”,从时间刻度升华为衡量美好生活的空间维度,让“幸福圈”真正圈住民心。
15分钟不仅是时间刻度,还是丈量着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对人民群众而言,幸福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生活片段构成的“体验感”。“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这些看似微小的需求,正是居民生活每一环必不可少的“微细胞”。一刻钟拿捏“小确幸”,足不出“圈”幸福围绕。这样的“幸福一刻钟”,在安徽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15分钟课间时长”。今年年初,安徽省教育厅正式发文,明确要求自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筹好每节课和课间时长,自主设置课间安排,实施15分钟课间时长,落实30分钟大课间时长。这延长的5分钟,绝非只是时间的简单累加,它更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活力与成长的大门,为快乐童年争取更多的“自由时光”,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不仅得到学生家长好评,还得到教育部部长的点赞。
“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无证明城市”建设、六尺巷工作法等“皖字号”法治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法治力量。据了解,今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将推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努力将法律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打个比方,企业、群众如果有打官司、办公证、做调解等法律服务需求,最快15分钟内就可以获取线下法律援助。
“15分钟高速圈”。俗话说“一路通,百业旺”。2024年,安徽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大关。全省所有县城区实现15分钟上高速公路。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干线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到2027年,全省八成以上的县都将通高铁。交通网络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应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也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除了这些,以15分钟时空为半径,安徽这些年不断出“圈”。比如,“医疗服务圈”“阅读服务圈”“就业服务圈”“养老托育圈”“健身休闲圈”……这些小小的“圈”,并非简单地堆砌“场所”,而是倾听市民诉求,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嵌入式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多项工作相衔接,同谋划、同推进,力争“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应配尽配、“圈圈整合”,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真不错”“太棒了”“皖美”……声声点赞,满满幸福。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对人民群众而言,民生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由无数细枝末节带来的“获得感”。建设农村幸福院750个、建设公共文化空间600个、规范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00个……用“小切口”推动“大民生”,让公共服务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让市民群众生活品质大大提升,安徽用行动证明,抵达幸福的路程,或许只需15分钟。
“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放到服务群众上,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节节攀高”。这是承诺,也是行动。放眼当下,安徽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年龄、全周期的幸福网络。 (作者 北中)